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通讯员 黄献东 实习记者 曹洪儒 报道
“我们2号线克服疫情影响,连续3个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每月超产1000多吨,并打破一个班产和日产纪录,为线材厂实现首季开门红打下了坚实基础,4月份情况继续向好……”4月27日,接受电话采访的鞍钢股份线材厂轧钢主操作工、高级技师芦革向《中国冶金报》记者报捷。
芦革是扎根一线的老师傅,他的技术能力深得职工信服。近6年来,他夺得全国技能大赛冠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今年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图为芦革在查看线材成品表面质量。(刘丹 摄)
技校毕业拿下全国技能大赛冠军
芦革的“一战成名”源于2016年,在第八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金属轧制工种的比赛中,他以接近满分的成绩一举夺得冠军,从全国钢铁企业参赛的7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匹默默无闻的“黑马”一下子成了线材厂的名人。
回忆参赛夺冠的经历,芦革说,一开始自己并不被看好,选拔赛只取得第7名。正式比赛前,他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并反复练习,在笔试、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考出了好成绩。
芦革知道,这个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离不开自己多年来的积累。只有技校学历的他,自知理论方面底子薄。在新生产线建设中,只要有外方工程师来到施工现场,他都会追过去,用不太熟练的英语虚心请教。“老外”被他的诚心打动,不厌其烦地跟他交流,有时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这使他很快掌握了轧制速度配比等计算方法,确保轧制线生产顺行及成品尺寸精确。
“芦革平时工作很勤奋,也很注重积累。”线材厂生产技术室主任说,芦革主要负责主控台的工作,但是每次全线调整时,休班的他都会积极参与。多年下来,他已是最熟悉整条产线的人,哪个环节出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
早到晚走的习惯36年“雷打不动”
每天骑着“28式”老自行车提前半小时到厂上班,下班却要晚走半小时。这是芦革入厂36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天到岗后,芦革总是首先检查上个班的工作记录,重新查看系统程序,确认一切无误后再正式接岗。遇到设备问题,他都主动协助上、下个班分析处理,直到生产正常才离开。他说:“线材是高速连续作业生产,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到整条产线,工作时一定要仔细再仔细,不能出丝毫差错。”
线材厂2号线采用进口设备,各种设备操作界面和操作说明都是英文的。不精通英语的芦革将主控台画面拍照打印出来,借助女儿的电子英文词典一一对照查找英文名称含义,整理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职工。当新产线实现一次热负荷试轧成功时,芦革当场流下了眼泪:“那时的心情比拿冠军还要高兴。”
“我希望厂里有更多的‘芦革’”
“鞍钢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我希望厂里有更多的‘芦革’,接好企业发展的接力棒。”在线材厂内名为“远霄”的汉白玉雕塑旁,芦革和徒弟们的合影照成为他的珍藏。
厂工会干部介绍说,芦革在线材厂主控台主操作工这个关键重要岗位上,带领班组职工先后创造了ϕ5.5毫米~ϕ24毫米等多个难轧品种规格班产最高纪录。在他和工友们的精准操控下,线材厂成功开发出ϕ14毫米规格包覆铜包钢盘条,填补了国内大规格包覆铜包钢盘条产品的空白。
作为厂创新工作室的骨干,芦革与工友合作,先后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105项,累计创效2000余万元。作为轧钢高级技师,芦革主动当起师傅,将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职工。近年来,他已为线材厂培养出10余名青年生产骨干。
从兢兢业业的普通工人到人人称赞的劳动模范,芦革说:“我没做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认认真真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名好工人。”这是芦革的初心,也是他践行劳模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