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智造”变革 打造国之重器——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宝钢股份硅钢事业部第四智慧工厂

2022-05-09 09:50:00

  厂房内宽敞明净、机组稳定,作业机器人声光交织、高效运行……这就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取向硅钢产品生产基地——宝钢股份硅钢事业部第四智慧工厂。在这里,能充分感受到智慧制造“未来钢厂”的澎湃力量。
  第四智慧工厂主要生产极薄规格顶级取向硅钢,目前已实现了多种高等级取向硅钢的全球首发。2021年,“特高压高能效输变电装备用超低损耗取向硅钢开发与应用”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该集体先后被授予宝钢股份“灯塔级生产单元”,中国宝武“青年文明号”“青年先锋示范岗”,2021年“上海市工人先锋号”、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图为中国宝武宝钢股份硅钢事业部第四智慧工厂一角。(张勇 摄)
  数字化的“未来”钢厂
  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三年不到,第四智慧工厂已从蓝图变成现实。
  2019年7月份,作为基层组织变革试点,宝钢股份硅钢事业部第四智慧工厂建成投运。同年11月份,首批轮训开始。培训、生产、管理,从智慧装备、决策系统到组织变革,一个立体化的智慧工厂羽翼渐丰。
  以智慧制造为驱动、绿色低碳为核心,第四智慧工厂率先建设应用硅钢智慧决策系统,实现市场、研发、制造、用户全过程PDCA“智慧决策”新流程,并大量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成功上线31项智慧制造项目,建成了以“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绿色安全”为特点的代表当前最高水平的智能化工厂。
  智慧制造给钢铁生产带来的深刻改变,刷新了88名员工的专业认知。“以前,轧辊交互和管理全靠人工,现在通过AGV小车对轧辊进行交互和管理,无人驾驶的AGV小车在厂房内行驶,在单机架和磨辊机之间完成修复和交换。”数字化给运行经理胡钧带来强大的震动,促使他不断自我更新。
  智能化设备、多功能机器人,以及远程操控各工序的智慧集控室,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推动硅钢产品完成了历史性跨越。大家惊喜地发现:高等级取向硅钢产品已用于昌吉-古泉±1100千伏、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等我国大型特高压直流工程……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助推国家“双碳”战略,完全替代了进口取向硅钢。
  变革带来极致效率
  宝钢股份硅钢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沈侃毅介绍道:“智慧制造是先进生产力,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组织模式。智慧制造、组织变革成为建设全球硅钢第一品牌的两个轮子。”
  第四智慧工厂以追求极致效率为目标,从岗位设置、业务内容、基础支撑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打造以能力为区分的智慧岗人才队伍,重构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作业内容。核心定位是制造单元的“运行”,实现一个工厂内工种、专业、管理无界面,形成简单高效的智慧工厂运行体系。
  智慧工厂由4个运行班组+1个运行保障班组成。运行班组负责机组的稳定运行;运行保障班负责专业设备维护、机组定检修、离线作业、计划类调整作业及对四班异常及时响应作业,保障机组稳定运行,他们随时待命,专门为机组稳定运行提供各类保障服务。维护工程师刘弘、机械班长陆伟兵对变革深有体会:“如今的工序间协调通畅迅捷,岗位设置精干高效,形成了智慧制造下的网络型、区域性协同工作新模式。”运行保障班24小时运行,堪称设备和生产的“全天候特种部队”。
  2021年,第四智慧工厂设备故障次数比2020年下降66.7%,故障时间下降68.7%,实现设备状态更好、更稳、更优,为生产的顺行保驾护航。
  人人争做智慧工
  这支平均年龄为33岁的队伍,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实行智慧工种切换后,打破了专业分工,并实行多轮员工培训,员工技能明显提升。智慧工模式不仅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更是最大程度优化了人员结构,改变了机组运行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打开现场作业人员的职业通道,让他们有希望、有奔头,人人争做智慧工。
  2020年12月份,丁班某主操岗位人员无法及时到岗,机组定修开机迫在眉睫,运行经理胡钧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此时,维护工程师刘弘坐在了主操位置上,炉温确认、炉内气氛确认……他有条不紊地确认着工艺参数,出口第一卷成品很快下线了。
  0.20毫米取向硅钢又薄又脆,轧制难度极高,在单机架上屡屡造成断带无法处理;在DCL机组上由于薄和脆,一卷就断;在FCL机组则是开卷困难,边部粘连。第四智慧工厂在技术质量部和制造室的指导下,废寝忘食、连续奋战,使产品顺利产出。他们经过持续努力,不断爬坡,又使生产比例从去年底15%上升到目前的80%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的供应。
  走进第四智慧工厂,始终能感知到一股蓬勃的力量。这些年轻的脸庞质朴而又光彩熠熠。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他们聚智汇力,持续创新,向着建设全球硅钢第一品牌的目标奋力迈进。(夏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entons.cn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