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经纬 报道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自2008年教育部响应国家号召,建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但限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以来存在学科属性模糊等问题。
东北大学教授薛向欣表示,如有的学校把该专业设在了材料学科,有的设在了化工学科,还有的设在冶金工程学科,其后果是该专业的本科生没有直接攻读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只能去挂靠的一级学科上选专业,造成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不统一,一定程度上使本科生继续攻读该专业的研究生受到了影响。同时,该专业在大部分高校还存在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岗位编制)的情况,只是由挂靠在一级学科下的教师兼任。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还导致相关教师提职没有对应的学科成果,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卫建议,人才培养应该先于产业体系发展。一是要完善循环经济及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议从教育部层面将该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原则上保持一致,这里说的“一致”是指专业和学科要一致,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系统性。具体来说,就是按本科专业设立硕士点、博士点,不搞“挂靠”制,或将该专业设在交叉学科。二是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议通过教育部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各学校为该专业建立独立的教师编制和考核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包括本科教学、研究生参考用系列教材,提炼共性原理和技术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三是呼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共识,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应该先于工程和产业体系发展。比如,“二战”刚结束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就提出设立核能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两个专业。随后的实践证明,尽管当时毕业生很少有对应的行业就业,但后来这两个专业均成为新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并在科技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与当时清华大学办的核能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专业一样重要,只是时代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