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多元产业

创新驱动引领首钢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05-30 07:45:00

  坐落在京西门头沟山谷里,宛若绿色城堡的首钢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要接待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区、学校等参观者近万人。这个不是景点胜似景点的地方,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目光?因为这里是北京首家获批的国家级城市固废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区——鲁家山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基地、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培训教学实践基地,首钢转型发展环境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4年,首钢环境有限公司成立。五年来,作为首钢发展新产业,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的承载平台,首钢环境栉风沐雨,集聚优势,探索实践,积极发展环境产业,聚焦打造一流环境综合服务商目标,扎实落实集团重点培育新产业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努力争创首钢转型发展“排头兵”。

  五年来,首钢环境紧跟国家绿色发展新趋势,围绕环保企业面临综合能力转型升级、技术和发展模式持续创新,理性投资稳健发展等更高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新挑战、新变化,转变发展思路,整合优势资源,挖掘增长潜能,激发创新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带动企业做规模提效益。

  ●转变发展思路增强闯市场意识

  首钢环境从冶金固废起家,通过转型发展,确立了以城市固废处理为主的发展方向,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项目开发向产业拓展的转变。但要实现大发展,必须做实市场,必须以前瞻性、战略性、开放性新思维,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包容的胸怀积极主动向环境产业的更大市场挺进,努力在市场上寻求突破。

  几年来,首钢环境坚持以国内市场为主,明确现有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竞争优势,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思路,统筹协调京内、京外两个市场。聚焦优势产业,公司领导挂帅围绕五个板块、三大主业带动干部职工开拓市场。以北京市场为根基,努力深耕细作,打造鲁家山环保宣教基地、工程建设示范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同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有利时机,积极向京外市场拓展,除合作建设长治项目外,先后与河北、辽宁、江苏、宁夏、山东、云南等地区,以及部分钢铁企业,就垃圾焚烧发电、污染土处置、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烟气脱硫脱硝脱白、环保监测项目等广泛进行接触,深入现场考察调研,了解对方需求,并邀请对方到首钢环境参观考察,增强相互间深度了解和信任,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或签署框架协议。

  社会市场的不断开拓,不仅使企业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扩大了首钢环境的品牌效应,助推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围绕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建立了市场开发的激励机制,以创造利润价值等为基础,对成功实施的项目按一定比例给予主要参与人员奖励,充分调动干部职工齐心协力闯市场的积极性。

  ●创新管控模式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首钢环境为适应“十三五”环境产业战略发展需要,按照内部公司化、外部市场化的方向,积极搭建有利于环境产业发展的管控平台体系。落实机构调整、职责完善、流程梳理和制度建设,建立了环境平台公司与专业运营公司两级管理体系。平台公司主要行使管方向、管战略、管投资、管干部、管激励等宏观职能,专业运营公司主要抓项目管理、运营质量、成本核算、经济效益等微观职能。通过明确管理界面和权力清单,有效促进了首钢环境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和管控能力提升。

  推进依法合规经营,规范企业管理。公司成立以来,把落实集团制度体系与环境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累计制定颁发企业制度63项,进一步完善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制度体系。加强风控体系建设,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手册》等风控制度。抓好“三重一大”制度建设和执行,推进党委会、董事会和经理层工作规则及“三重一大”实施办法有效贯彻落实,明确逐级责权,实现了决策更加规范高效。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直是职工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推进剂。聘请中智公司调研国内环保行业薪资状况,通过分析、研判,形成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打通了“三支人才”成长绿色通道,突出了关键岗位的作用,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业的热情。此外,积极调整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办法,对技术研发、项目开发、重点工程等关键岗位、关键团队,在薪酬分配方面建立更加符合行业规律的激励政策;对运营实体实行效益目标与激励挂钩的方式,以规模效益效率为中心,鼓励多创多收。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的逐步完善和实施,助推了环境产业的规模效益的提升。

  ●创新发展模式做大产业规模

  结合“十三五”中期评估调整,首钢环境提出经营发展模式由重资产投资向轻资产投资,由靠投资拉动向技术创新拉动“两个”转变。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筹资融资,解决资金掣肘发展问题。积极推进产融结合,研究股改上市;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解决新建3万吨煤基活性焦项目70%新设备采购资金问题,促进项目快速推进,形成规模;积极寻求政府资金支持,生物质一期工程、残渣暂存场和北京首钢餐厨垃圾收运处一体化项目(一期)等,均争取到国拨资金较大比例支持,长治项目获得2.67亿元授信额度固定资产贷款及中西部重点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补助金1372.5万元;取得兴业银行综合授信额度3亿元。

  创新服务模式。围绕钢铁业环保需求,首钢资源公司积极协助首钢钢铁业开展高炉干法除尘灰、废脱硫剂等固废面临的处置难题,实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既为钢铁企业降低了高昂的处理费用,又扩大了首钢环境产业的业务领域。技术设计中心团队围绕自有特色技术和技术积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先后为绿色动力、印度JSL、马来西亚等公司提供生活垃圾焚烧设计方案及技术咨询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外部市场,提升了技术价值。监测中心围绕服务增值寻求转型升级,改变人工和定点监测提供线下数据的传统作法,探索“环保管家”一站式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北京市大兴区十一家社区医院污水处理站和中科院灯光保障研究所灯光实验室建筑项目环保验收“一站式”服务,增加了客户黏性,得到业主肯定。

  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加快项目推进。利用合作企业具有的良好政商关系和资源优势,首钢资源公司与北京民佳公司通过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建成通州10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实现短期内投产运营。“短平快”的合作模式创新,为加快项目投资回报提供了积极借鉴。

  推动对外开放。首华公司引进行德国原位污染土修复技术,实施参与焦化厂(绿轴)原位污染土处置项目,快速掌握世界一流技术,迈出了向工程管理型企业转型发展的第一步,既在实践中锻炼了技术团队,又积累了污染土原位修复新技术、新经验,为打造集“技术研发与咨询、工程实施、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污染场地修复高新技术企业奠定了基础。

  推进协同高效发展。围绕鲁家山园区运营和在建项目,抓好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高效。餐厨收运处一体化项目紧紧依托生物质公司,实现了生产用水、电、气供应和循环利用以及产生垃圾的焚烧发电。

  ●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一个企业实现次级突破的强大动力。首钢环境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特、新、尖”的技术发展路线,以产业为支撑,优化科技管理体系,抢占行业制高点,提高核心竞争力。

  搭建技术创新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环境保护冶金工业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首钢技术研究院环境分中心建立,通过整合集团技术资源,建立起强大的研发体系;加强首钢环境与运营公司两级研发体系建设,形成研发资源的上下衔接、优势互补和共用共享。

  围绕对环境产业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开展课题攻关和技术研发。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套技术、热脱附土壤修复技术、建筑垃圾再生透水混凝土和再生干混砂浆技术、生活垃圾炉渣干法分选、烟气净化、飞灰高温熔融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型成果,形成了一批专利和专有技术。2014年以来,首钢环境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研发项目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61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3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和首钢级科技创新奖励18项。

  加强企业资质体系建设。取得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三级);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指南10项;建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实验室,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成为北京市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认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核心技术及装备实现工程化应用累计达20余项。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