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郭慧娴 郭华兰
“听说了吗?最近综合料场工地上开启‘光盘行动’啦,建筑垃圾等废弃物都被利用起来啦。”
“是呀,还新上了一套设备,能把建筑垃圾直接加工成建筑材料,既省钱又环保!”
……
最近,新钢综合料场项目工地上多了一个“大宝贝”。它“吃”进去的是建筑垃圾,吐出来的却是“栋梁之材”。它就是新钢建设公司今年5月份引入安装、7月份投入运行的砂石分离机。它可以通过筛选、提取、分离、清洗等工序把建筑垃圾加工成建筑材料。
废弃物利用率达90%以上
在新钢综合料场项目工地上,建筑材料及废弃物如同小山般堆积。在这些“小山”附近,矗立着1台长近100米、高近4米的大型机械设备。
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挖掘机把砂石废弃物源源不断投进给料机漏斗,再由给料机均匀输送至三级筛分机进行清洗、分离。砂石中的废弃物质被单独剥离出来,经过筛分变成粗细不等的砾石,分别通过传送带传送出来。在传送过程中,机械设备可以清捡分离出木屑、泥块、生活垃圾等物质,砂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为节约设备采购成本,5月份,我们只采购了砂石分离机等主体设备,而皮带输送机等辅助设备则是从报废设备中拆卸拼装而成的。通过近2个月的安装调试,该设备于7月初正式投入使用。”新钢建设公司土建工程部副经理马剑锋告诉笔者,“整套设备包括筛分机、皮带输送机、上料设施、水洗、降尘装置等,按照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可以将200立方米砂石废弃物变成可再生建筑材料。以砂石土为主的建筑垃圾混杂了大量泥土、树根等有机杂质,这台设备对这种建筑垃圾有着超强的处置能力。”
笔者了解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看上去简单,全程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实际上,这一过程要历经三级筛分,经过精细化的分选流程和手工分拣工序,较难处理的建筑垃圾从出料口出来时,已经变成了各种等级的砾石和砂子。自7月份起,这个可以纳废吐宝的“大胃王”正逐步将综合料场项目工地上的5万立方米砂石废弃物变成建筑材料。

图为该公司引入的砂石分离机。(郭华兰 摄)
从“消耗模式”变为“收益模式”
目前,砂石料短缺是全国乃至全球各类建筑工程面临的共性难题。因供需失衡导致砂石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一砂难求”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和质量管控风险。
新钢综合料场工程项目位于江西袁河老河道冲击区域,地表砂砾层较厚,在深基坑挖方过程中产生了约5万立方米砂石废弃物。笔者了解到,在砂砾土运输处理过程中存在道路不便、距离较远等情况,往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同时,在挖方过程中产生的砂砾土,需要重新建造消纳场所,不仅占地面积大,还直接裸露堆放,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
为此,新钢建设公司提出一个想法:如果将砂石废弃物进行清洗、分离,将分离后的砂子和砾石作为搅拌站的原材料,就能有效缓解目前原材料采购难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节约采购成本,还能解决废弃砂砾土运输及污染等问题。因此,该公司引进砂石分离机,专门用于综合料场砂石废弃物的处理。
该砂石分离机可将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从原来的“产生—收集—外运—推放处置”4道工序缩短为“产生—就地处置—直接利用”3道工序,成为直接变废为宝的绿色循环模式,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处理,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加快了资源再生利用的步伐,让垃圾处理从“消耗模式”变为“收益模式”。
截至8月27日,新钢建设公司已经完成1.5万立方米砂石处置工作,节约处置资金约20万元,预计到12月份可完成5万立方米砂石的全部回收利用,可产生效益约100万元。
《中国冶金报》(2020年09月02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