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世宇 孙政依
伴着冬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首钢通钢机电修造公司机加作业区料场的“大家伙”龙门吊车开始了吊装作业。不同于以往的是,龙门吊车由原来的职工在天车驾驶室内操作变成了现在的驾驶室、地面遥控双操作,机加作业区作业长袁著伟骄傲地说:“这是我们‘女状元’的又一项新发明。”袁著伟口中的“女状元”是谁?她都有哪些新发明?11月下旬的一天,笔者走进通钢机电修造公司,探访了“女状元”徐凤娟和她的“创新小屋”。
“我们可以用压力测试的方式进行检测,用电液推杆将探头推至煤层,如果洗精煤未解冻,压力值高,我们可以设定报警值继续解冻,现在的难点是材料的选择和报警值的设定……”见到大家口中的“女状元”徐凤娟时,她正坐在电脑前和同事聊着解冻库的解冻采样思路。
同事们都称徐凤娟为“女状元”,不仅因为她曾在2016年首钢岗位技能竞赛上斩获冠军,还因为她带领的创新工作室总是为该公司创造出最好的技术创新成果。
“20年前,她来我们单位的时候还只是一名普通电工,可她带着一股子肯吃苦、爱学习、能坚持的劲儿,爬天车、钻地沟,整天捧着小本子在现场记录。去参加首钢岗位技能竞赛前,她每天练习焊接到后半夜,手上留下了许多疤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徐凤娟的同事姜山说,“可她最让人佩服的不仅是获得通化工匠、首钢之星等荣誉称号,而且是这些年她带领团队开展了许多创新改造,为公司实际生产经营解决了很多难题。‘女状元’的称呼受之无愧。”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这个“女状元”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带领班组成员一起进步。2018年1月份,由8人组成的“徐凤娟创新工作室”在一间小屋里诞生。走进这间小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墙的创新成果展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块“首钢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誉奖牌。据了解,获得这项荣誉时该工作室刚刚成立不满2年。近2年来,徐凤娟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创新课题20项、大修改造项目15项,为公司创效约420万元,节省外委费用186万元。
“今年的钢包车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项目的成功,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现有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了整个团队对全新成台套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研发能力……”说起创新成果时徐凤娟滔滔不绝,“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精神。首钢通钢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我们工作室先后获得了14万元的资金补助。我会带领我的团队积极投身到新通钢的建设中,为首钢、通钢的发展贡献力量。”勤于钻研、善于探索,这位“女状元”正带着她的工作室不断努力着……
徐凤娟用坚持和认真,一次次地攻克难关,从一名普通的电工成长为“女状元”,从默默无闻到“吉林省企业创新达人”“首钢之星”“首钢工匠”等荣誉加身,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成功的背后是不舍昼夜的坚持。一次次平凡的改变,才成就了现在看得见的进步,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她逐梦的脚步。
《中国冶金报》(2021年11月24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