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

多领域发力 国务院20条措施提振消费

2019-08-28 09:49:00

  中国政府网27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包括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体系、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支持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新、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拓宽假日消费空间、扩大成品油市场准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20条举措。其中,《意见》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

  专家表示,《意见》出台将提振市场信心,给资本市场特别是消费股带来政策利好。在全时空、多领域挖潜消费需求背景下,消费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和条件,将进一步起到稳经济作用。

  消费潜力加快释放

  《意见》对消费的支持从城到乡、从日到夜,拓宽了时间、延展了空间,多方位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发展。

  《意见》提出,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加快连锁便利店发展。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

  《意见》指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大投入,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意见》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回收消费者淘汰的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折价置换超高清电视、节能冰箱、洗衣机、空调、智能手机等绿色、节能、智能电子电器产品,扩大绿色智能消费。

  此外,《意见》提出,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表示,之所以要拓展“夜间消费”“假日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一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补足这些方面的短板,二是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实现稳增长目标。这些市场的前景还是相对广阔的。在居民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一级的需求会应运而生,对稳增长能产生一定边际拉动作用。

  财政金融协同保障

  《意见》还强调了财政和金融的协同作用。在财政方面,《意见》指出,统筹用好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资金等现有专项资金或政策,补齐流通领域短板。各地可因地制宜,加强对创新发展流通、促进扩大消费的财政支持。

  在金融方面,《意见》明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王静文表示,财政方面,主要是用好专项资金,补齐流通领域的短板;金融方面,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特别是要加强绿色智能产品的信贷支持和新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的嗅觉非常灵敏,只要看到业务机会,金融服务肯定能够产生及时响应。”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分析,“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主要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去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批设速度加快,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正在筹建。在监管支持下,商业银行还可通过设立消费信贷专营机构、消费信贷专业支行等,提升对促消费、扩内需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可加强与各类电商平台、专业消费平台合作,进一步拓宽和丰富消费场景,提升消费信贷产品覆盖面和可得性。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去年以来,促消费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此次20条举措出台主要是为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商业繁荣,激发国内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预计,下半年消费总体趋稳。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走势趋稳,高于实际GDP增速,对消费有一定支撑。二是汽车消费出现拐点,预计对消费拖累作用将降低。三是政策在绿色消费、农村消费等方面积极发力,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此外,在就业稳、四季度低基数前提下,消费料保持韧性。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意见》体现出国家对消费的支持态度,希望通过促进消费稳定经济增长,从而提振市场的信心,对资本市场来说是政策利好。对于消费股来说,利好更加直接,《意见》通过支持流通环节、促进商业消费,对提高消费量、提高周转速度、提升效率都有帮助。消费股属于业绩稳定增长的行业,很多品牌消费品具有长期的投资价值,叠加政策利好,预计会有更好表现。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