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逆境中突围 低谷中奋起 挫折中前行——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建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

2021-08-30 10:32: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林智雄 报道
 
图为黎立璋在基层了解一线职工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建议。
(记者 林智雄 摄)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福建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7月20日,2021年《财富》中国500强发布,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以年营业收入486.36亿元、利润25.56亿元的成绩列榜单第237位。
  7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六届三次理事会议,三钢被增补为钢协副会长单位,黎立璋被增补为钢协副会长。
  7月30日,国资委公布了《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标杆项目和标杆模式名单》,三钢入选标杆企业,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企业。
  …………
  接连不断的好消息,让这家老牌钢厂的蝶变故事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三钢的“掌舵人”,见证并亲历了三钢蜕变的黎立璋,成为人们口中“领头雁”的不二象征。他的故事还要从那3场危局开始说起。
  直面危局,困境之下显担当
  1996年,32岁的黎立璋成为三钢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担任棒材厂厂长。在那个习惯论资排辈的年代,这个年纪似乎小了些。但是,黎立璋以自己破解的第一场危局赢得了领导和职工的信任。
  当时,三钢棒材厂的产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三钢的发展需要,落后轧线面临淘汰,新的轧线还在设计中,棒材厂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突破设计瓶颈,黎立璋给棒材厂定下了目标: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他带领棒材厂的科技人员时刻追踪世界轧钢领域的最新工艺,相继实施了热装热送改造、精轧机组扩容、传动系统升级、加热炉区扩容、精整系统扩容、切分轧制、穿水冷却等技改工程,激发了棒材厂蕴藏的潜能。到2001年,棒材厂年产量达到了70万吨,承担了三钢轧线一半的产能。职工们兴奋地说:“我们用了6年时间赚回了近3个棒材厂!”
  还记得2001年底《中国冶金报》记者第一次采访黎立璋时,意气风发的他说:“世界上最好的棒材装备在中国,而中国最好的棒材装备就在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里。在这几家企业中,三钢棒材厂更是独占鳌头、傲视群雄。”的确,当年三钢棒材厂的吨材成本仅为1340元,综合成本、成材率、合格率、综合能耗等指标名列行业前茅,引得同行纷纷前来取经。
  2007年,时任三钢副总经理的黎立璋被委以重任,担任三钢重组的三安钢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这是黎立璋直面的第二场危局。
  三安钢铁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福建泉州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泉州闽光)的前身。这家年产钢100万吨、生产技术条件落后、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的民营钢铁企业,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下,于2006年走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2007年1月1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钢重组了三安钢铁公司。
  2007年2月17日,正值除夕夜。资产评估、财务审计、设备点验、生产复工、原料及存货盘点……重组工作千头万绪。那一夜,参与重组工作的骨干们谁都没吭声,没有人提任何要求,因为大家都知道,时间不等人,生产复工、技改建设等大量工作都要尽快实施。
  泉州闽光副总经理雷浩洪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年除夕夜,黎立璋召集骨干们在食堂吃了顿年夜饭,他说:“大家都是共产党员,吃苦耐劳是我们的本色;作为国企干部,大家的责任感都很强。我们现在正在走的是整个泉州都没有的国企兼并重组民企的路,这里的工人都在看着我们,我们没有后路,必须往前冲,现在大家多吃点苦,将来三安钢铁发展起来了,历史会记住咱们的。”黎立璋一席质朴的话,鼓起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窗外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大伙胸中的热情之火熊熊燃起。
  2011年12月2日,以1250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为标志,三安钢铁第一轮技改建设基本完工,具备了年产2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在黎立璋任职7年间,三安钢铁成功扭亏为盈,成为当地政府的第一纳税大户,三安钢铁固定资产增长了94.45%,7年间累计实现利润6.58亿元、税金12.07亿元,职工收入增长了1倍。
  2015年,钢铁行业遭遇“寒冬”,三钢也未能独善其身,亏损16.32亿元。就在三钢发生建厂以来最大年度亏损、踩在生死悬崖边上的关键时刻,黎立璋与第三场危局撞了个满怀。
  2015年12月初,黎立璋被任命为三钢党委书记、董事长。三钢职工代表依然记得2015年最后一天那场刮骨疗伤式的厂情报告。那场报告是黎立璋担任三钢董事长还未满月做的第一场报告。
  “三钢最大的短板在哪呢?一是战略管理薄弱,正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二是企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失调,重生产经营,轻资本运作。三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产生了指标到顶、不思进取的畏难情绪。四是对生产主线盯得较紧,对后勤部门、内部子公司管理较松。五是干部的责任担当不强。”黎立璋在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三钢存在的问题,并向全公司干部职工发出了“万众一心、全力为生存而战”的动员令。
  三钢党委迅速开展“奋力求生存、我们怎么办”的主题大讨论,共征求意见、建议1000多条。黎立璋亲自带队赴优秀钢企学习交流,通过与优秀钢企在成本控制等方面对标分析,找到了与先进钢企的差距。精细管理、全流程降本、同口径对标挖潜等活动在三钢蓬勃开展,钢铁主业的“失血点”逐步愈合。2016年,三钢吨钢平均全流程降本120.31元,累计增效12.41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2.09亿元,同比增长189.67%。2017年至2020年这4年来,三钢经营业绩分别位列建厂63年来的前4,经济技术指标始终保持业内前列。
  顽疾终愈,三化脱困迎新生
  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化公司)是一家与三钢同龄、同级别的国有大型化肥生产企业。三化公司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往:亚洲第一大电石厂在这里诞生,全国第一大石灰氮装置在这里投产,福建省第一瓶氧气从这里运出,福建省第一袋尿素在这里下线……然而,由于经营理念和机制僵化、观念落后、资金紧缺,叠加原料过度依赖高价位、运距远的省外块煤等原因,三化公司发展停滞,长时间处于巨额亏损,职工收入低,队伍纪律涣散。
  三钢总经理助理、财务部部长肖绍康说:“2006年前后,三化公司已经进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彼时的三钢年产钢量突破300万吨,实现利润10亿元,正以高速发展的姿态不断攀登。当时,在三明市,三钢职工穿着工作服逛街是以示荣耀,而三化职工就连上班都不愿意穿工作服。“公务员深谈,三钢人面谈,三化人免谈”,三明市坊间流传的段子如锥般刺痛着三化人。
  2007年1月18日,为了让三化公司脱困,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将三化公司成建制划拨给三钢,三化公司成为三钢全资控股的、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和化肥为主的国有独资公司。
  三钢接手后,立即从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支持三化公司扭亏脱困。但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整个氮肥行业陷入最为艰难的深度调整期。三化公司由于历史包袱重、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能耗高、市场竞争力弱等原因积重难返。
  无法脱困的三化公司成为黎立璋的心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坚决彻底完成省委、省政府托付的政治任务,找到一条让三化公司彻底脱困的路子。在2016年1月份的党政办公会上,黎立璋坚定地说:“我们这届班子要有彻底解决三化问题的能力、勇气和担当。”
  经过稳妥、审慎的论证,三化公司转型升级方案出炉:一是在三化公司原址投资近18亿元,建设全能量热回收焦炉(含煤炭绿色转化)工程,使三化公司真正成为三钢产业链中的高效环节。二是在三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近2.5亿元,建设氟化氢项目,把三化公司打造成三明市乃至福建省氟化工的领军企业。
  为了尽早付诸实施,黎立璋亲自带着方案登门拜访三化公司老领导,以及曾经在三化工作过、对三化未来牵肠挂肚的退休省领导。他后来回忆说:“当时的压力挺大的,有些老领导不理解,以为三化公司的牌子没了;有的对三钢抱有怨言,认为三化公司划拨给三钢后同样看不到前景……”就是在这样有时连门都不让进的情况下,黎立璋也毫无怨言,诚恳、耐心地向老领导解释、分析,一齐谋划着三化的未来。
  为使三化公司快速恢复“造血”能力,2017年5月份,三钢决定将三钢与三化公司的往来款11.44亿元,全部作为资本金向三化进行增资。通过将债权转为股权,三化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至15.64亿元,所有者权益增加至4.07亿元,负债率下降至37.29%。这一重大举措有效优化了三化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促进了三化公司加快转型、健康发展。
  三化公司脱胎换骨的日子终于到来了。2017年6月27日18时,随着三化公司合成车间最后3台高压机停止运行,1958年投产、运转了59年的三化公司生产线全线关停。同年10月份,三化公司全能量热回收焦炉工程开工建设。2019年9月8日20时40分,全能量热回收焦炉汽轮机并网发电。至此,三化公司全能量热回收焦炉(含煤炭绿色转化)工程全面建成投产。2018年12月份,三化公司一期年产5万吨氟化氢项目开工建设,并于2020年1月9日投产,达到了同行业同等规模最快的建设速度。目前,三化公司各项生产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产品质量超过国家标准Ⅰ类。
  2019年12月28日,黎立璋在三钢五届七次职代会上宣布:“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化生存问题得到了彻底的、不可逆转的解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无愧于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圆满完成了托付给我们的任务!”
  蓝图绘就,“千亿三钢”宏图起
  2019年,三钢提出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的“千亿三钢”目标,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三钢在公众的视线里格外耀眼。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窗口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9家中央和地方媒体在主要栏目、重要版面连续聚焦报道“三明实践”,讲述三明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三明故事。而在这些媒体的版面和专栏中,三钢的篇幅最长。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第二次深入三钢进行调研时指出:“三钢改革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可以在全省推广。”时任三钢棒材厂厂长的黎立璋,是调研活动的亲历者、参与者。21年来,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坚持党建统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三钢做强做优做大作为自己的使命,带领三钢连续创下建厂以来最好经营业绩,成为福建省国企党建的一面旗帜。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独特优势和力量所在。在63年的发展历程中,三钢之所以能在逆境中突围、在低谷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行,正是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充分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得益于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融入企业改革发展所迸发出的澎湃动力!”黎立璋深有感触地说。
  “党建工作的实质就是人的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的心间。”这是黎立璋对抓好党建工作的感悟。到生产现场倾听民意,这是三钢领导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黎立璋和班子成员在每个周六日和各种节假日都会骑着摩托车出现在炼钢、炼铁、焦化、三化等生产一线岗位上。在现场,职工们不仅可以随意地与董事长、总经理聊上几句,也可以提意见、讲建议,反映情况,出谋划策。
  “党建统领生产经营全过程绝不是一句空口号,这句话落到本质上就是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让职工享有满满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黎立璋说。
  自黎立璋就任三钢党委书记、董事长以来,三钢资产总额从2015年的235.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25.93亿元,销售收入从243.48亿元增长到529.21亿元,累计实现利润296.73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持续位于行业第一方阵。同时,企业发展成果也切实惠及到了职工,三钢职工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5.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万余元。
  “三钢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把青春年华都洒在了这片热土上,做强做优做大三钢是我的使命,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提起三钢,黎立璋的脸上永远都流露着极具亲和力的微笑。“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三钢看三钢,全力打造全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潮流中,一幅“千亿三钢”的发展宏图已在黎立璋心中绘就。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