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今日热点

亿吨钢铁航母的“合”聚变——中国宝武推进整合融合、追求极致效率的创新与实践

2021-08-31 13:38: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童赟 蒋文雯 报道
 
  8月10日,中国宝武举行太钢专业化整合委托管理协议签约仪式,智能运维等7个项目组进行了委托管理协议云签约,标志着太钢专业化整合步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太钢相关产业将全面纳入中国宝武“一基五元”(以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业、资源环境业、产业园区业、产业金融业协同发展)产业整体布局。
  2020年底,中国宝武实现了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的历史性跨越。今年6月份,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宝武成为全球第一大钢企。企业规模大了,进入“超亿吨”新时代的中国宝武如何实现自我超越、探索出一条大型联合钢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多次给出答案:“要通过改革、创新、联合重组走出一条国有企业的钢铁发展道路。”“联合重组要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专业化整合是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正如陈德荣所说,开展专业化整合是中国宝武实施从联合到整合再到融合、发挥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支撑“一基五元”产业发展、加快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今天,中国宝武大家庭里的每一个钢铁基地都应声而动,向着“推动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率、创造极致效率”的方向不懈努力,向着实现钢铁强国梦、创建世界一流伟大企业的目标不断前行。
  
  宝钢:多基地主工序专业化整合初亮剑
  2020年10月9日,宝钢股份新设立炼铁部、炼钢部、热轧部、冷轧部,并调整设立新的厚板部,由这五大部门(即工序管理部)统领宝山、青山(武钢有限)、梅山、东山(湛江钢铁)四大基地专业工序发展。由此,宝钢股份打响了多基地主工序专业化整合的当头炮。
  这次专业化整合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基地主工序专业化通盘管理。宝钢股份借鉴“军种+战区”管理形式,由五大部门作为“军种”、各基地作为“主战区”,形成矩阵式管理架构。五大部门属于特设机构,专业承担钢铁主工序专业化整合的相关管理事务,各部门的部长由宝山基地相关生产厂的厂长兼任。五大部门既要负责制造基地工序制造能力的提升,又要为公司战略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
  工序管理部成立后,第一时间就加快多基地专业化整合工作进行对接交流、解读方案、分析研讨、查找难点和痛点、制订“百日计划”、组建项目团队推进“快赢项目”等,让各基地各工序干部员工汇聚成一股加速向上的合力。
  机制的巨变带来活力的“聚变”。工序管理部通过专业化整合,促进各基地快速成长,实现了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梅钢的高炉利用系数提高了8.3%,铁水成本在同行对标中进步明显。”宝钢股份梅山基地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张正联对此感受深刻。
  “以前,每个基地的同工序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现在各基地在学习交流中基本都会倾囊相授。”宝钢股份东山基地热轧厂综合管理室主任李福旭道出了机制变革带来的优势。
  工序管理部的建成,对各基地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人才优势,快速解决各基地能力不平衡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底,在梅山基地对4号高炉进行中修的过程中,炼铁部集合了4个基地专家的智慧和力量。湛江钢铁运改部部长张一帆说:“工序管理部成立后,汇聚起了全公司的专家资源,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人才流通,优质资源共享,打破了各基地之间的局限。横亘在各基地同工序之间无形的‘墙’被推倒,真正实现了‘走进一家门、成为一家人’。”
 
  太钢:担起推进不锈钢产业发展的使命
  2021年1月份,太钢与中国宝武的管理对接、整合融合全面启动。中国宝武将宝钢德盛、宁波宝新委托太钢管理,赋予太钢制订并实施中国宝武不锈钢产业新一轮总体规划、推进中国宝武乃至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要求太钢通过联合、整合、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极致提升管理效能、运营效率、资产效率。
  为此,太钢部署8项战略性任务、18项改善项目,快速交出了加入中国宝武后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采购领域、研发系统、制造系统快速行动,形成“百日计划”任务表。今年第一季度,太钢累计实施协同项目71项,实现协同效益3.3285亿元。
  太钢各基地之间相互借鉴,锻长补短,极致提效。太原基地精密带钢团队助宁波宝新继今年3月9日生产出0.049毫米超薄宽幅精带产品后,4月份又成功轧制出厚度为0.03毫米、宽度为1000毫米的更薄规格宽幅精带产品,是全球同等厚度中宽幅最大的“手撕钢”。
  全方位支撑太钢发展的蓬勃生动局面快速形成。中国宝武第二安全督导组深入太钢开展安全评估诊断,中国宝武炼钢技术管理推进委员会专家“把脉会诊”太钢炼钢系统,中国宝武能源环保部对太钢能源环保专业工作开展调研评估,梳理问题,明确整改标准、措施和责任,推动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太钢正视差距,奋力赶超。太钢能源环保部瞄准绿色发展指数目标,实现今年第一季度太原本部绿色发展指数由2020年的63分提高到79分;炼铁厂组织高炉技术人员赴中国宝武对标找差、学习交流,引入大高炉低硫低焦比冶炼技术,焦比降至345千克/吨,3月份铁水产量创下单月历史新高,燃料、动力、机物料等消耗指标大幅降低;炼钢二厂对标集团标杆,电炉、精炼炉冶炼时间和不锈钢产量均创历史新高,4号连铸机连浇创出国内板坯连浇最高纪录。
  太钢还加大对高质量低成本绿色不锈钢产品的开发力度,借助中国宝武中央研究院不锈钢技术中心、研究院冷轧所及宝钢工程的力量,确定7个推进项目,协同开发不锈钢表面涂镀示范线,开发出300兆帕、380兆帕、430兆帕3个屈服强度级别的冷轧Cr13型产品。依照《中国宝武智慧制造行动方案》,太钢积极探索构建不锈钢产业“一总部、多基地”智慧矩阵管理模式,形成“跨产业、跨空间、跨人机界面”的智慧制造2.0方案。
 
  马钢:打造中国宝武优特钢精品基地
  2019年9月19日,中国宝武与马钢联合重组,马钢整合融合按下“加速键”。
  马钢坚持“应接全接、应整尽整、能快则快”的原则,明确新定位,编制新一轮产品产线规划,管理全面对接,文化深度衔接。由中国宝武职能部门、各产业发展中心、相关子公司及马钢共同组成的各个专业化整合项目组挂图作战,全面推进12个产业的平台化运营和8项业务资源的专业化整合。2019年12月31日,马钢完成党组织关系调整、管理体系对接,签订21份托管协议;2020年4月10日,专业化整合“百日行动”计划中的72项任务基本完成;2020年9月19日,在联合重组1周年之际,以管理关系的调整到位、管理体系的有效覆盖、股权整合方案的全面谋定为标志,原定3年的整合融合目标仅用1年时间就基本完成。
  自联合重组以来,马钢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经营绩效取得新突破。2020年,马钢钢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19.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今年第一季度,马钢顺利实现“开门红”。
  二是基层变革取得新突破。2020年11月份,马钢基层管理变革全面启动,以信息化和智慧化倒逼基层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推进基层组织扁平化、机构精简化、人员精干化。
  三是人事效率取得新突破。2020年,马钢人均产钢量首次突破1000吨,员工收入实现了同步增长。
  四是关键指标取得新突破。马钢通过建立全面对标找差体系,开展分层分类对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步率达到73.76%,一批关键性指标取得了显著突破。2020年,马钢铁水成本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合同完成率、新产品毛利率等指标进步明显,全年降本较上一年进步7.2亿元。
  “跳出马钢看马钢、跳出马鞍山发展马钢”“打造中国宝武优特钢精品基地、中国宝武安徽区域马鞍山总部”……马钢正在上演理念之变、定位之变、体系之变、模式之变。
 
  重钢:混改基因助企业焕然一新
  2020年,对中南钢铁重庆钢铁来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带着天然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因,重钢在这一年被正式纳入中国宝武运营管理体系。
  自2006年起环保搬迁至重庆市长寿基地以来,重钢从未实现满负荷生产。2011年至2016年间,重钢累计亏损238亿元,被上交所处以“退市风险警示”。
  资产重组终止、资金链濒临断裂、诉讼风险居高不下……作为中国宝武大家庭中个性鲜明的一员,重钢混合所有制体制的优势在哪里?
  基于“亿吨宝武”的发展体系,重钢确立了新目标:调结构、降成本,全流程工艺装备提档升级,提高制造能力,到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倍增、吨钢利润倍增、股票市值倍增等。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钢市遇冷。重钢抓住空档期,推动大规模关键性设备改造项目迅速落地,当年立项166项,其中有重点发展项目30项。4座高炉改造用时仅10个月,中板产线改造用时仅7个月。
  重钢还推出了全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彻底打破工资总额“大锅饭”的概念,制订吨产品工资制度,同时根据各工序降本难易程度、降本幅度难易程度设置成本奖惩梯度等,并将分配权移交给基层。在绩效的直接引导下,现场指标不断突破。“以前,炼钢厂3座210吨转炉日产80炉已是相对高产纪录。现在,日产低于100炉属于发挥失常。”重钢炼钢厂副厂长王少波说。
  同时,重钢大力精简组织机构,二级组织机构由20个精简为15个,三级组织机构由93个精简为82个;全面推行“厂管作业区”模式,大幅提升了效率。到2021年,重钢铁、钢生产步入良性循环,优质商品材源源不断地流向市场,第一次基本达到搬迁时的设计年产能;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倍;资本市场反映积极,股价持续走高……重钢犹如一匹黑马,迅速脱颖而出。
 
  迈入崭新的“十四五”,在这个中国钢铁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风口的当下,整合融合的“合”聚变正时时刻刻发生在中国宝武,催促着宝武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中流砥柱”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