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萍
“尽管今年上半年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产业发展困难,但在国家政策支持、‘双碳’目标驱动、市场需求增加等背景下,今年下半年产业发展将呈现‘先抑后扬’趋势,企业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6月14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非晶合金材料应用分会(简称中电协非晶分会)秘书长张华在第二届非晶合金材料在电力电子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这样表示。
会上,张华分析了今年上半年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产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以及产业当前发展优势。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普遍认为上半年行业发展特别艰难。”张华分析道,这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产业复苏周期长,彻底摆脱阴影还需要时间。二是外围因素外延面有点广,如房地产、家电市场低迷,芯片发展受“卡脖子”影响等,消费电子增长速度多个月同比下降。三是近年来产能盲目扩张,出现低水平重复且过剩,价格竞争激烈。他介绍,国内目前主要从事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磁材生产的企业约有250多家,规模化企业较少,体量总体不大,年产非晶合金和非晶纳米晶总量达万吨级的企业约有10家,其中年产非晶纳米晶3000吨的企业不到10家,大多数纳米晶生产企业年产量在1000吨左右;从产值上看,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约有30家,在5亿元~10亿元的约有5家,超10亿元的仅有3家。四是原材料市场波动幅度大,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成本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同时,张华分析了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产业当前发展的3个方面优势。一是国家有关能效标准的正式实施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正不断放大。二是从近期国网、南网各公司密集公布的招标结果来看,非晶合金变压器数量比去年明显增加。他介绍,1月—5月份,配网招标非晶合金变压器的占比超过35%,去年同期只有16%左右。三是随着新基建、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的提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的快速发展,对具有轻量化、小型化、大功率、低损耗特点的消费电子类产品等的需求增加,具有独特性能的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材料将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随后,张华从多领域详细介绍了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材料的发展优势。从风力、光伏发电领域看,逆变器、变流器等均会用到非晶纳米晶,非晶立体变压器也开始在风电行业布局,以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材料制造的器件正在形成竞争优势。从新能源汽车领域看,一辆低端新能源汽车所用到的各类软磁电感变压器折合价格为1600元~1800元,其中非晶纳米晶(部分为非晶合金)占比在20%左右,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中占比可达60%,较两年前上升了30%。从轨道交通领域看,非晶合金变压器优势明显,有利于降低空载损耗,进而降低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发展前景良好,但还需要继续推动发展。此外,非晶合金在数据中心、储能系统等方面的需求也值得期待。
谈到海外市场,张华重点提到两个关键词——“出口”“出境”。他还特别介绍,未来5年,我国铁基非晶带材出口需求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5年将超过2万吨。在电力需求较为旺盛的海外市场,如美国要求配电网全部用非晶合金变压器(需国会通过),印度、东南亚国家等对非晶合金变压器的采购数量和市场份额将呈现整体增长趋势。另外,消费电子所用到的非晶纳米晶材料及其电感需求剧增,到境外办非晶纳米晶企业也是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特色之一。“在国内非晶纳米晶‘卷’的大环境下,走出去也是不错的选择。”他说道。
“总的来看,新技术研发带来更多应用方向,新市场开拓带来更多应用领域。非晶合金、非晶纳米晶当前的主要课题是努力将‘优势’转为‘胜势’。”张华最后指出。
《中国冶金报》(2023年06月21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