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智能制造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开成:携手华为,共建“矿鸿”生态

2021-12-02 14:42:00

  近年来,在全国工业制造业智能化的浪潮下,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支持政策频频出台,煤炭行业吹响了向智能化前进的号角。虽然智能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处于培育示范阶段,距离实现全面智能化还有很大差距。
  众所周知,技术革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能。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全面系统地支撑煤矿智能化建设?众多行业内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伴随着代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ICT公司入局,为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新机遇。
  我们认为,在煤矿智能化建设体系中,机器人扮演着重要角色。煤矿要实现“少人化、无人化”转型目标,机器人的参与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机器人效能,以机器人为核心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是发展煤矿智能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智能感知分析、智能控制展示、人机交互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我国最早进入煤矿自动化研究领域的企业之一,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早在1991年便攻克矿井信号通讯难题,1999年成功将防爆变频技术应用到井下,2007年研制出国内首台矿用抢险机器人,目前共有70余款矿用机器人及系统装备应用在煤矿众多生产环节,为煤矿企业实现节能增效、安全生产提供着可靠技术支撑。
  随着华为“矿鸿”系统的商用,煤矿机器人行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开诚智能有效借助“矿鸿”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和任务调度等技术特点,极大地简化了巡检机器人工作流程,用户通过“矿鸿”系统的“一碰联”功能,可快速实现对设备的控制与操作,改善了工作体验;依靠“矿鸿”的万物互联属性,机器人在巡检路径上可对周边设备进行自动识别、快速联结,有效降低人工对井下设备的数据和状态采集的劳动强度,实现智能化运维;华为“矿鸿”提供的统一协议和数据接口、近场发现等功能,实现在皮带机、水泵房、提升机等不同场景区域的巡检机器人和传感器等多种装备无缝协同;“矿鸿”微内核技术支持一次性敏捷开发、即可多端部署机器人监控软件,极大地节约了企业软件开发成本和测试成本,加快了机器人的研发速度。通过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还有效保障客户端监控及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矿鸿”软总线技术,矿用巡检机器人实现设备“无屏变有屏、固定按键操作变手机移动操作”,巡检机器人和传感器通过“近场发现功能”实现了“设备经过式”的快速数据采集和互联互通,产品智能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矿鸿”系统的加持下,开诚智能成功打造出一套出色的“煤矿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
  早在2021年8月,中信重工率先与华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突破矿山智能化核心技术和装备,打造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开诚智能借此积极与华为在“矿鸿、F5G、Wi-Fi 6、智能摄像头”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其中,基于华为“矿鸿”系统的矿用巡检机器人在国家能源集团大柳塔矿、布尔台矿等地成功测试并应用。
  2021年9月,华为携手国家能源集团共同发布“矿鸿操作系统”。意味着煤矿行业智能化转型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以“矿鸿”为基石,构建煤矿工业互联网架构已经成了业界的共识,以“矿鸿”赋能煤矿万物也已经成为了行业标准。“矿鸿”系统通过标准协议框架,形成一整套煤矿物联和数据标准,成功打破以往系统之间数据不互通、业务难协同的壁垒,从底层为煤矿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服务。“矿鸿”的出现,有效解决行业设备的数字化适配和“产业安全”问题,将煤矿智能化发展推上系统工程的高度,对促进煤矿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信重工开诚智能作为“矿鸿”生态早期参与者,受邀出席发布会,与众多产学研代表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并现场展示了煤矿巡检机器人基于“矿鸿”系统的应用实况。
  当前,开诚智能正借助华为“矿鸿”系统,将煤矿提升运输、排水、主煤流运输等主要场景的巡检,实现“一体化”管控,将不同功能的巡检机器人高速互联,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多系统智能协作,为煤矿用户构建“超级智能终端”。
  机器人搭载矿鸿系统后,实现更加流畅的机器人控制和操作体验。通过“矿鸿”操作系统,机器人实现智能化识别、分析、预警功能,为煤矿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优势与开诚智能现有机器人及智能化业务相关度极高、可集成性极强,使煤矿机器人技术发展逐步迈向前端智能新阶段,而新阶段产品的灵魂是以“矿鸿”为基础骨架展开,“矿鸿”操作系统将为煤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面向未来,开诚智能将继续联合华为等优秀技术企业及众多煤矿用户,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共建“矿鸿”生态,为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探路前行。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刘经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