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缕钢花渐渐熄灭,重庆钢铁公司炼钢厂RH工序6月的成绩单新鲜出炉:30天处理916炉钢水,总产量达205275吨,平均每天近31炉的产出效率......一连串亮眼的数字在车间的生产榜单上创下了最优纪录。
什么样的秘诀能让他们取得这样的成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秘诀1连轴转挤出“快节奏”
“以前是‘人等炉’,现在是‘炉等人’。”RH班组组长彭俊杰的话道出了关键。
为了压缩每炉钢的处理周期,炼钢车间将RH处理周期从顶升、预抽、打开主阀、真空处理、合金化、复压等环节按秒分解成“时间颗粒”,逐秒跟踪进度。比如将钢水预抽时间从6min缩短至4.5min,单炉处理时间就缩短了1.5min,别小看这1.5min,一个月累计下来,相当于多挤出了36炉的生产时间。
秘诀2老设备跑出“新速度”
面对服役超15年的RH炉,攻关团队玩起了“微”改造。他们给真空泵系统进行精密检漏,杜绝了泵系统漏点;真空泵转速逐步恢复至设计状态,抽真空时间缩短了20%。
“就像给老车换了精密轴承,不仅跑得稳,还更省力。”
设备点检员李武擦着额角的汗笑道。这些改造没花大价钱,却让设备有效作业率从82%提升至90%。
秘诀3两班人马的“接力赛”
“白班保稳定,轮班保质量,补短板。”这是车间主任袁广英总结的“黄金法则”。
白班员工专注于设备巡检和工艺参数校准,为全天生产打牢基础;轮班利用培训学习时间处理高品质钢种,发挥人员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的优势;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微调,确保“交班不交麻烦”。班组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连交接班的衔接时间都从10min压缩到了5min。
秘诀4每个人都是“数据员”
车间走廊的看板上,每班滚动着各班的产量、能耗、合格率数据,红黄绿三色指示直观晒出达标情况。员工们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展板,下班前必做的是复盘数据。丁班炉长何伟发明了“炼钢日记”,详细记录每炉钢的成分波动和处理心得,一个月就积累了100多条实操经验,这些“民间智慧”被整理成手册后,成了全员共享的“增效秘籍”。(包广团 刘双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