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世宇 刘佳鑫 姬云鹏
多年来,大大小小的设备改造为首钢通钢公司经营生产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近日,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功焰在首钢集团先进表彰大会上点名表扬了首钢通钢公司炼钢事业部维检作业区轧钢仪表班磁尺改造项目,钢铁板块的兄弟单位一下记住了这个班组的名字。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该团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还要从2005年热轧板带线投产时开始说起……
2005年,通钢热轧板带线正式投入生产,外国顾问来通钢进行交流技术,临走时,反复叮嘱职工,如果轧机的磁尺发生故障,一定要停产、断电再更换。磁尺究竟有何作用,能够让外国顾问重点叮嘱?
磁尺是检测和控制侧导板行程的重要装置,在通钢炼钢事业部热轧板带生产线共有7台轧机,每台轧机都有侧导板,用来防止钢材在轧制过程中窜动。让侧导板准确无误地根据钢材宽窄调整距离,就是磁尺“该干的活”。
近年来,随着产线设备老化,因磁尺故障影响生产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仪表维护工朱振增非常头疼。
每次更换磁尺,维护工都要像当年外国顾问说的那样,停产、断电后才能进行检修更换,每次检修时间长达两个小时。朱振增说:“检修时间太长了,很影响生产。特别是今年初以来,通钢全员、全系统保高炉稳顺高效生产,根本不能浪费时间……”朱振增组织班组成员进行了大讨论,调动一切力量,全力组织攻关。
朱振增和班员们充分利用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对磁尺检测系统全流程改造。他们从防止水蒸气进入接线开始,按照以往改造经验,对其反复测试,最终将接线材料选定为针式线鼻子。用针式线鼻子压接后,外面再涂上玻璃胶,有效防止水蒸气进入接线端,节省检修时间近1个小时。
同时,他们打破固有操作模式,向外国顾问提出的必须停产检修发起了挑战。他们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将磁尺“里芯”拿出,减少了停产、放油、放压等一系列环节,不但节省了20余分钟的检修时间,还减少了备件消耗数量,为热轧板带线连续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改造磁尺检测系统时,为了确保磁尺模块安全稳定,他们为模块设置了一道“防线”。由于模块是十几年前的产品,如今厂家早已不再生产,用坏一块少一块,一旦磁尺模块发生短路,就需要停产将模块拔出进行维修;模块一旦拔出,里面存储的数据就会全部丢失,修复后,模块内数据需要重新标定,费时费力。
为此,朱振增与班组成员将PLC(自动化控制系统)模块的保险管从内置式改为外置式,又在空气开关上再设置两个保险管。这样在检测磁尺及电缆性能时,只需要将接线端子的保险管拔出,再配合空气开关分闸就可进行,缩短了20余分钟的操作时间。
此项改造全部完成后,检修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检修效率提高了7倍。
“其实这项改造完成后,最开心的就是维修工了。看到他们每天忙上忙下,总想为他们做点事儿。”朱振增笑着说。
今年初以来,通钢职工们解难题、攻难关、提指标的热情空前高涨,为全公司实现首季“开门红”提供了强力支撑。目前,该公司干部职工正以更足的干劲,全力冲刺第二季度经营生产目标。
《中国冶金报》(2022年5月1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