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的蟾蜍,栩栩如生的乌龟,实用的烟斗、发簪,活灵活现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走进河钢集团张宣科技职工张志标的家中,浓郁的根雕艺术氛围扑面而来,那一件件既精致又有趣的根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张志标正在创作根雕作品 温涛 摄
一把称手的锉刀,一双灵巧的手,一根不被看好的树根,通过专研和琢磨,逐步成型并趋于成熟。每当打磨根雕作品,张志标神情专注,在他的巧手下,一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已初见雏形。今年49岁的张志标是张宣科技金属材料公司的一名职工,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与根雕结下不解之缘、“一件好的根雕艺作品,最好是原树根有奇异的根状形态,要有明显的根瘤,这样做出的根雕作品造型层次丰富,可塑性强。”谈及根雕知识,张师傅顿时打开了话匣子。
每个周末只要他一有空就会周边的山区、树林跑,铲子、斧头这些工具从不离身,寻找那些在别人眼里毫无价值的树根,然后带回家中凭着丰富的想象及独特的审美视觉巧妙构思,之后因根像形随材达意,再辅以精心加工制作,从而使那些看似平常的枯根朽木,转瞬间变为绚丽多姿的艺术作品。正是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执著与追求,使张师傅在获得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在根雕圈里也小有名气。
凭着一腔热爱、一股韧劲和坚持,张师傅的根雕水平经过多年的摸索练习,逐渐磨练出一手根雕好技艺。据张师傅介绍,做好一件根雕作品并不容易,选料、构图、雕刻、精修、抛光是根雕的基本流程,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在漫长的雕刻过程中,从运刀到镌刻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木根的质地最为坚硬,手上如果没有足够力度,是难以雕出惟妙惟肖的图景,时间久了,手上磨出了老茧也成为了他雕刻的“名片”。
“根雕工艺,讲究的是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张师傅说。获得一块好的树根,对于他来说都是如获至宝。把玩好几天,细细品味根的每一处纹路,熟悉它的神与形,雕刻中尽量少加修饰,保存根的本身魅力。每一个树根他都“去留有道”,将旁逸斜出桀骜反叛的“侧根”去而弃之,对富有灵气称为“亮点”的部分,哪怕仅是一缕纤弱的根须,也会刀下留情、呵护有加。每一个树根都因型而造,依其天性,顺其自然,将最“原味”的美美呈现给世人。为保持根雕本色,张师傅很少刷漆,每件作品完成后,他用细砂纸细细打磨棱角,然后用手反复打转揉搓去掉浮渣,使其圆润光泽。每件作品,张师傅都呵护备至,时常拿出来把玩一阵或是用棉布轻轻擦拭浮尘,每当这时张师傅打心眼儿里感到满足,因为这是他亲手一刀一刀雕琢而成,凝聚了全部的心血和情结。
此外,张师傅在专心致力作品创作的同时,还喜欢与有乐于根雕创作的人进行交流,在他所居住的小区里也有好几个退休职工喜欢根雕创作,大家有着同样的兴趣爱好,时常在一起因为一件树根到底是雕成什么而争的“面红耳赤”。小区物业得知有这么一群根雕爱好者,特意给他们提供出一间房子,为此他们几名“老伙计”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根艺店”,这些有着相同兴趣的爱好者,手里的刻刀、打磨器、锯子时常在“根艺店”里传出动听的“旋律”。
“在根雕创作中,我收获了很多快乐。真心希望这门传统艺术能够被更多人熟知,并得到推广和传承。”张志标欣喜地说。(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