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两会特别报道】袁伟霞代表建议:“十四五”加大对钢铁行业低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投入

2021-03-15 09:25:00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本报两会报道组记者 何惠平
 
  “走低碳发展之路,不仅关系到中国钢铁行业的生存发展,更是中国践行承诺要承担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宝武集团武钢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袁伟霞表示,随着欧盟提出征收“碳边境调节税”,以及国内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和全面引领世界钢铁打下坚实基础。
  她指出,过去的20多年来,虽然中国粗钢产量继续增长,但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提升,超低排放的指标严格程度超过欧盟,属于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进程中,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45.27 kgce/t,同比下降1.18%,比2000年下降30%以上。碳排放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吨钢能耗的下降表明中国钢铁企业吨钢碳排放也在同比下降,但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碳排放总量仍然在持续升高。
  她同时指出,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8%左右,中国钢铁工业由于国内废钢积存量较少,工艺流程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成为落实碳减排的重要责任主体,未来将面临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袁伟霞介绍,在碳减排、碳中和的形势下进一步减少碳排放需要研究行业共性的流程变革技术,如氢能作为还原剂的使用、钢铁生产产生的CO、CO₂在钢铁或其他行业的循环利用技术等等,这些基础性技术研究,是需要集钢铁及相关行业的人力、物力进行的长期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世界发达国家如日本、欧盟都把该方面的项目列入国家研究计划,如日本的COURSE50、欧盟从2004年开始研究超低碳排放技术(ULCOS),均历时10年以上,目前还在持续研究。
  “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同时还可能面临更多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加快低碳转型势在必行。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更不是一阵风,而是全行业、多行业的一场持久战,需要总体谋划,科学推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一方面钢铁行业要加速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和使用低碳能源,迅速实现钢铁产业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钢铁企业要集国家行业之力,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工作,研发深度脱碳、零碳技术。对此,她建议:
  一是在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设立“钢铁行业低碳工艺技术专项、碳中和等原创性研究项目”专项,加大对基础性、前瞻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
  二是在“十四五”国家科技计划中,安排钢铁生产的副产品CO、CO₂高效绿色应用及多行业协同应用方面的技术研究项目,减少碳排放,促进钢铁、能源、化工等多行业绿色协同发展。
  三是钢铁行业的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不是一个行业单独可以完成的,建议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协调研究结构,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碳在行业之间循环利用的支持政策及具体技术,促进国家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的实现。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杨珊山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