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独家报道

百炼成钢——幸福路:​百年风华千秋业 初心辉映小康路

2021-07-01 10:37:00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我国钢铁行业紧紧跟随党的步伐,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为小康社会构筑钢铁脊梁。本文从“绿富同兴”“筑梦前行”两个方面,回顾钢铁工人的小康奋斗史,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绿富同兴
  卜维平:谢谢您,我热爱的南山矿
  百里南山这方热土赋予了我神奇的力量,哺育了我,并让我不断成长。这里是我美丽而又富饶的家乡——“华东第一矿”安徽马钢南山矿。
  我叫卜维平,是安徽马钢南山矿的一名一线工人。小时候,我的家就在南山矿凹山采场边上的农村里,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采场里大大小小的挖矿机器,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开山炮声,都是我精彩的童年记忆。那时的我就十分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矿山工人。1978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5岁的我如愿考上了马钢技校,从此我端起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也就此与矿山结缘,与电铲相伴40余载。
  白驹过隙,岁月如歌。从初到岗位到热爱岗位再到胜任岗位,我在采场坚守了40多年。在父母的熏陶中,我学会了感恩,明白了如何珍惜美好生活;在老师的教诲中,我懂得了“做那块高品位矿石”的内涵;在师傅的授业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职业操守,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熠熠生辉。
  这期间,我从空旷寂寞的采场,走上了人生的最高领奖台。2015年4月28日,当我站在神圣而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胸前挂上光芒四射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时,我无比激动。这是企业和领导对我的培养与信任,是工友和家人对我的关心与支持,更是新时代赋予我的使命与担当。
  在矿山工作的40多年里,矿山哺育了我,我也见证了矿山的变迁。百里南山可以说是一个矿山小社会,有着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决职工看病难、七八十年代解决职工炊饮烧气难,到九十年代解决职工吃水难,再到如今彻底清零了无房户职工名单……从1954年开采到现在,南山矿经历了60多年的蓬勃发展,一切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集医疗教育、餐饮娱乐、住宅小区于一体,交通发达的近城区矿山。
  时光变迁,岁月静好。如今,年近60岁的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三居室,也过上了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美满幸福的生活。谢谢您,我热爱的南山矿。
  图为安徽马钢矿业南山矿生态矿区一景。(马钢 供图)
  王润泽:扬子江畔的幸福路
  1993年,我大学毕业就来到了南钢。在南钢,有一条由总部办公大楼通往职工家属住宅区的林荫大道,名字就叫“幸福路”。这条幸福路自南钢成立以来就有,历经岁月变迁,这条路除了人行道两旁的梧桐树越来越茂盛,设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条南钢幸福路边上,自建成通车后就建有影剧院、图书馆、篮球场等设施,道路两旁排列着的制冰房、冷饮厂、煤气站、招待所、照相馆、菜市场,丰富、便利了职工的生活。记得那时每年的CBA全国男子篮球联赛都会在南钢体育馆如期举行,许多狂热的球迷专程从南京市区赶来,同事们下班后也会结伴去看球,熙熙攘攘的街道、热热闹闹的人群还历历在目。后来,这些建筑设施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如今,南钢幸福路已经扩建成为了幸福街,增建了南钢智慧中心、人才发展中心、职工生活服务中心、南钢工业文化旅游区的游客中心,并且即将建成霸王山纪念馆、青铜博物馆、体育文化中心等。近几年,我有幸亲身参与了这些项目的建设施工,亲眼见证了南钢人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南钢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历程,几代南钢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我们不仅让幸福路变成了幸福街,更是用自己的勤奋与汗水在美丽的扬子江畔打造出了一座现代化的幸福之城。
  左图为南钢工业旅游文化景区一角。右图为南钢幸福路。(南钢 供图)
  吴兆军:钢花舞丰年 铁罐流彩虹
  踏着时代强音,背负着祖国的期待,在巍巍炉群边,我们是钢铁的儿女。
  站在厂区里,我惊讶、愕然。昔日那坑洼难行的路面去哪儿了?污水横流、满地杂草丛生的厂区去哪儿了?
  如今的厂区水似碧罗带,草似绿茵场,路似羊绒毯,花开绿叶间。
  昔日低矮的厂房和冒着浓尘的烟囱也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那拔地而起的巍巍炉群和宽敞明亮的厂房。
  如今,钢铁生产进行了高、精、尖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更新了老一代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的粗、脏、累、险的工作环境。那种凭耳听、眼看、手摸,凭经验、凭感觉开展生产工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替代它们的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钢铁人就是这样,干什么都不服输,敢打敢拼。为了祖国的钢铁伟业,大家俯首躬耕,用汗水和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问题,把祖国的钢铁事业做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支撑着共和国的钢铁大厦。
  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河钢邯钢产品从以线材、角钢、槽钢为主,转为以家电板、汽车板、耐磨钢、手撕钢、百米重轨、优特钢、超高强钢为主。产品升级的凯歌一路唱来,是那么嘹亮。
  绿色发展汇聚蓬勃力量,二次能源全部转换成可再生绿色能源。煤气回收、绿色发电、废水利用、工业废渣、绿色供暖,暖到百姓心间。
  花园式钢厂美化到每一个空间,形成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钢城美景,构成了一幅人、钢铁、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看着钢铁人鲜花般的笑脸,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大家的自豪;听着他们朗朗的笑声,我能切实体会到他们生活的幸福。工作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安全生产持续得到保障。美丽中国、幸福小康、绿色钢铁,映在了钢铁人幸福的笑脸上。
  图为河钢邯钢机械化原料大棚。(河钢邯钢 供图)
  魏光红: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叫魏光红,今年67岁。1970年,年仅16岁的我,进了当时的“七〇一五厂”,也就是后来的莱钢特钢厂,现在的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特钢事业部。我在当时的锻钢车间从事水化验工作,是一名光荣的钢铁企业职工。
  1975年下半年,厂里采取志愿报名、组织选拔的方式,组建了一个共有20人的女子炼钢班,把3号5吨电炉交给我们女子炼钢班负责,在2名师傅的指导下,开始了三班倒的工作节奏。我积极响应号召,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并如愿成为了女子炼钢班中的一员。
  那时,炉前炼钢工是厂里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岗位。厂房简陋、设备落后,还有雷鸣般的电弧声和滚滚浓烟,真让我们这些大姑娘望而生畏。中心温度可达2000摄氏度的电炉冒着炽热的火焰,让人难以忍受。就算是到了冬天,在四处透风的厂房里,炼钢工的前胸依旧可以被烤得火热。
  我们炼钢工不仅要时常靠近电炉吹氧、扒渣、取样、观察成分、测温、换接电极,还要人工添加合金、块矿。对于大块的合金、块矿,我们需要用大铁锤敲碎后再添加到电炉里,劳动强度特别大。大铁锤与合金、块矿的撞击,震得我两手发麻。我的手腕处和右脚大拇指的骨头都被砸伤过,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手腕上明显的伤痕。
  那时的工作环境特别差,一个班下来,戴的口罩都是黑色的,满脸都是灰尘,根本看不出大姑娘的样子,我们这些20多岁的大姑娘,个个都像女汉子,但我们都特别能吃苦,所以厂里职工都喊我们“铁姑娘”。在那个崇尚拼搏和奉献的年代,我们没有喊苦叫累,虽然工资也不高,但大家都认为当一名女子炼钢工,在艰苦的岗位上为钢铁事业做贡献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直到现在,我也为自己在年轻时的那段经历而自豪。
  如今,我们特钢事业部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年产量由过去的3万多吨增长到100多万吨,并且全面实现了智能化操作。炼钢工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一键式炼钢”就完成了。这对于我们来说,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我刚结婚时,住的是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小平房,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这几件家具还是工友们帮忙,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
  后来,随着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山钢一天一天地发展壮大起来,我们国家的钢铁行业也走进了世界前列,我们的生活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
  我们经历了多次搬家,先是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小平房,之后住进了面积为90平方米的楼房,现在住的是面积为127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楼房,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如今,我们居住的生活区就像一个大花园,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几十年过去了,我亲眼见证了山钢从小到大、到强的发展历程,亲身经历了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足的巨大变化。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山钢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左图为1976年魏光红(左)和工友杜建平在炼钢炉前合影。
  右图为2020年魏光红(左)和工友段元琴在特钢事业部建厂55周年再次回到老厂房时的合影。(朱甲鹏 摄)
  文亮鸿:方大让我们有车有房了!
  我是2009年进入重组前的九钢的,并在这里结识了妻子。那时的我有一腔热血,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那时的九钢濒临破产,我们只能住在合租房里。生活的压力让我倍感痛苦,整日无心工作。
  正当我不知所措、倍感迷茫时,方大集团重组了九钢,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集团刚重组就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工作餐,给我们发手机……一系列的福利,让我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没过多久,公司开始恢复盈利了,我和妻子的工资也越来越高了。后来我们有了存款,买房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了。
  那段日子,一有空我和妻子就去看房,新开盘的楼房、二手房都会去看一看。前前后后看了不下10套房子的时候,妻子终于忍不住抱怨道:“想买一套小区环境好、价格又实惠的房子怎么那么难啊!”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公司就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集团将为九钢员工量身建造商品房,员工可以按照团购价格优惠购买。我们毫不犹豫地拿出了所有积蓄付了首付。搬进新家那天,我和妻子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就这样,我们幸福的小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随着公司发的福利越来越多,工资越来越高,我又有了买车的念头。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夏天风吹日晒,冬天寒风刺骨,通勤实在不便。于是,我又跟妻子商量着:“这几年咱们收入越来越高了,房贷压力也变小了,我们贷款买辆小车吧,现在没车实在太不方便了。”妻子查了查家里的“小金库”,开心地同意了。正当我们在为选什么车而烦心时,方大九钢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方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威建议2020年如果完成了目标任务就要为员工发一辆10万元左右的小轿车”。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夫妻俩激动地跳了起来,我们是双职工,两个人可以共同选择一辆20万元的轿车!
  在我们的盼望中,2020年10月1日,公司举行了“方大小轿车”发放仪式。我和妻子如愿领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黑色迈腾轿车,同事们都开心地恭喜我。拿到车钥匙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想要带上家人去兜风,想到在车里听到家人的笑声,满满的幸福感涌上了我们夫妻的心头。
  这一切的幸福生活,得益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方威说过,方大发展得这么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方大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享受着企业的发展成果,昂首阔步奔向小康生活。祝福伟大的党生日快乐,祝福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左图为文亮鸿骑电动车上班。右图为文亮鸿与家人在轿车前合影。(方大九钢 供图)       
  筑梦前行
  李淼:炼铁情怀,让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98年,我来到了昆钢炼铁厂,在二号高炉工作。不久后,我便转战六号高炉,有幸成为了开炉投产工作中的一名主操员。这是昆钢从卢森堡阿尔贝特公司贝尔瓦尔厂引进的高炉设备,是当时昆钢最先进的高炉,卷扬机和“乌龟车”上料在这里终结,被宽大的皮带机取而代之。
  我也从几平方米的操作室走进了宽敞明亮的中控室,操作高炉容量转瞬从300立方米提档升级至2000立方米。与之磨合相处10余年后,我再次转移了自己的钢铁战场,来到了新区一号高炉,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也在这里被应用。一个又一个10年的时间,留存心底的感慨不仅有“钢花铁果”,还见证了祖国钢铁事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国企改革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蓬勃动力。
  过去的日子里,我坚定地走在炼铁生产的职业路上。日新月异的改变,让我看到了从落后设备到先进工艺和现代化装备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的职业快乐。如今,踏上宝武巨轮,新区二号高炉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5G智慧工厂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专业化整合按下了昆钢发展的快进键,高炉利用系数迈进了3.0时代。
  炼铁情怀,让我充满了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继续扬帆远航,让“钢花铁果”的芬芳洒满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旅途中。这也正是每一名钢铁战线上的共产党员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图为2020年8月份李淼在昆钢新区二期2500立方米高炉开工仪式。(昆钢 供图)
  马启光:流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坚守
  1985年,我被分配到了正在建设中的鞍钢线材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我的心里特别激动,想着这可是鞍钢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而且是鞍钢的“特区”呀,就连工人的工作服都跟别的单位不一样。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得好好干!”
  1987年1月1日,鞍钢线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4月15日,我和工友们参与了国内第一条高速线材生产线的热试轧,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第一根高速线材的诞生。
  建厂初期的生产条件非常艰苦,轧机是从国外引进的二手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出钢工人手动出一支钢需要好几步操作流程。为了完成班产任务,一个班下来,工人们几乎连眼睛都不敢眨。当年,和我一起进厂的大多数都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大家干劲十足,一点也不觉得苦。刚投产时,设备运行偶有不顺,我们每天干完手头的活,就会聚在一起研究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经常会忘了下班。可是,大家从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都想着让生产顺利进行,让中国第一条高速线材生产线尽早发挥作用,为鞍钢、为祖国多做贡献。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从青涩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线生产骨干、鞍山市劳动模范,我们厂也实现了“一线变两线”的华丽蜕变,生产的产品被应用到国内外许多领域。工人的作业条件、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也大有改变,我们每天在装有空调、电脑、监视器的操作室里工作,正常轧制时,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人。
  现在,我已经临近退休了,但我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单位的微信群,了解前一天夜里的生产情况,如果出现问题会立即赶到厂里,协调各方人员尽全力解决。这么多年过去了,保证产线顺行,一直是我的工作目标。
  在我和工友们的努力下,鞍钢线材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真心祝愿鞍钢线材产品被更多的客户接受,祝愿鞍钢股份线材厂越来越好。
  左图为鞍钢股份线材厂1号生产线。(刘丹 摄)
  右图为1987年4月15日鞍钢线材股份有限公司50万吨线材轧机热试扎成功。(鞍钢线材 供图)
  李永生:保持工人本色,坚守报国初心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我离开家乡,毅然选择来到地处湖北省鄂州市的鄂钢做了一名技术工人。我从一名学徒做起,跟在师傅们身后学习,爬机架、钻隧道、点巡检,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总结经验,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经过13年的摸爬滚打,我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首席电气工程师,并在2020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这13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鄂钢的华丽蝶变。如今的鄂钢,经过绿色发展、智慧制造变革,已经脱胎换骨了。厂在林中,人在景中。处处一派厂城融合的生态和谐景象,鄂钢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工厂。生产车间里全是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关键岗位已基本实现了无人操作运行,我们的办公场所也从生产现场转移到了智慧集控中心。
  如今,鄂钢已步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绿色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钢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份份美誉纷至沓来,一批批客人来访交流学习,这让作为员工的我们倍感自豪。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如今,我也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生活十分幸福。
  是鄂钢的这片土地让我成长,也让我懂得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我将立足岗位,继续保持工人阶级本色,弘扬劳模精神,始终保持奋进的姿态和不断学习的态度,坚守钢铁报国初心,继续为祖国的钢铁事业贡献力量。
  图为2020年李永生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朱爽 摄)
  黄冬芬:“钢二代”的幸福生活
  我是名副其实的“钢二代”,是钢城哺育了我,让我快乐成长,我感恩美丽的钢城。
  我的父亲于1969年4月份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韶钢工作,我的母亲于1972年被安排到韶钢做临时工,他们在韶钢工作和生活已有近50个年头了,称得上是老一代的“韶钢开荒牛”。1997年,我从韶钢技工学校毕业回到父母曾经工作的地方,成为一名真正的“韶钢人”,通过付出、劳动,继续享受着钢城的幸福生活。
  那时候物资匮乏,韶钢人住着简陋的平房,每天拾柴火做饭,用蜂窝煤煮水。我记得那时候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堆蜂窝煤饼,小孩子经常在门口上窜下跳,衣服鞋子会蹭上煤灰,满身脏兮兮的。近年来,韶钢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环境、效益越来越好,员工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更好地服务员工,公司还开设了洗衣房、洗澡间、运动健身房等,为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也让员工增强了对韶钢的归属感、向心力。
  作为“钢二代”的我,深刻感受到,韶钢人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几代韶钢人的接续努力。我将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牢记初心,积极工作,为韶钢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积极努力。
  
左图为韶钢员工早期居住的小岗山住宅区。
  右图为韶钢员工现在居住的住宅区。(韶钢 供图)
  王保勤:一辈子 一件事 做到底
  1996年,我23岁,刚从中专毕业,在一位同乡的引荐下,辗转来到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下称中阳钢铁)。
  那时的中阳钢铁,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经验匮乏,生产不顺是家常便饭。记得那会儿,炼钢除尘系统运行不畅,经常需要检修。作为维修工的我白天扑在现场,了解除尘系统结构,晚上在书本上查资料、想方案。最终通过技改,将除尘风机的检修周期大幅延长,作业率也由55%提高至75%,实现了安全、清洁生产。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也逐渐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轧钢,也从此与轧钢岗位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当时中阳钢铁年产40万吨的第一高速线材生产线精整系统改造,属于国内首次引进瑞典森德斯立式输送系统。在设备调试期间,我紧跟外国专家观察、琢磨,不仅征服了外方专家,也征服了这台“洋机器”。
  2018年,我作为项目牵头人启动第二高线提速改造项目,使得各高线的平均轧速提高至每秒110米。与改造之前相比,每条高线每天可增产大约500吨线材,吨材生产成本可减少20元~30元。
  2001年至今,中阳钢铁的轧钢生产线由1条变成6条,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每走进生产现场,看着钢坯从轧机飞速而过变成线材,继而像飞舞的红绸带顺畅地从吐丝机中吐出时,我的心里非常踏实。
  一辈子,一件事,做到底。25年来,作为中阳钢铁发展壮大的参与者、见证者,我觉得无比光荣。在我看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始终保持革新精神,用新思维、新策略应对变化着的新挑战,用新办法、新手段破解发展中的新难题,才能一直保有竞争力。 
  图为2007年王保勤签订第一高线收集系统改造协议。(贺双泉 摄)
 
  供稿:左敏 何爱喜 覃燕妮 杨小丽 郑媛 吴兆军 文亮鸿 耿涛 卜维平 马启光 刘丹等(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编辑:张雨恬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