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巍 通讯员 朱卫红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有计划的战略调整,河钢宣钢机电公司主动作为求突破,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今年前3个季度共签订外部技术服务合同29项,合同金额达到2660余万元,同比增长87%。
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河钢宣钢机电公司深刻认识到必须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才能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该公司灵活调整薪酬考核机制,将外部创效人员收入构成模式由“创效收入+内部补贴”更改为“创效收入+考核奖惩”,实现优质作业、多劳多得,使收获与风险并存,倒逼外部创效人员主动提高操作技能,并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实现企业创效与职工创收的“双赢”。
9月26日,河钢宣钢机电公司钢轧电控工程部职工唐致远正在和同事拆除动力箱。在该工程中,唐致远全程跟进电气设备安装及PLC编程调试等工作。“小唐作为外部创效新人,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显得尤为重要。”该工程电气负责人夏云龙表示。他有意让唐致远在施工中接触整个项目,积累处理突发情况的经验。
按照计划,水泵变频系统安装完毕后,需设备厂家人员亲自调试,但依据疫情防控要求,厂家人员需隔离14天。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几天后,该厂家技术人员有急事需返厂,导致调试工作搁置。项目甲方在急切之余,将求助的目光转向河钢宣钢机电公司。唐致远临危受命,迅速组织大家商讨调试方案,积极与厂家进行沟通。几天后,随着参数设定、程序编程、远程控制等工作的完成,变频柜调试成功,并顺利与PLC系统联网。
“我们单位对技术职工特别重视,不论年龄、资历,有能力就能上,我们感觉有希望、有奔头。同时,收入还能增加,因此学习各项知识的劲头儿更足了,面对项目的“作战能力”也变得更强了。”唐致远乐呵呵地说。
《中国冶金报》(2021年10月20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