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家峰 通讯员 陈世宇
降耗,既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智慧。近日,《中国冶金报》记者走基层、进一线,挖掘降本增效故事,首钢通钢公司实现吨钢降本目标300元的“好声音”已经在职工中唱响,能工巧匠们正通过他们的双手,用实实在在的降耗数据,为吨钢降本注入动力。
三项巧改,降耗65万元,请看《中国冶金报》记者直击一线给您带来的降本“探秘”记。
给天车装“假肢”——
年降耗15万元
想永远是问题,做才有答案。一边天车急需备件,一边更换下来的旧备件无用武之地。能不能将废弃的旧件拆装组合,让它们重新“上岗”?吨钢降本300元活动开启后,首钢通钢炼铁事业部3号高炉作业区维护人员开启头脑风暴,在给天车装“假肢”,二合一组装天车吊钩降本上做起了文章。
据悉,天车是炉前吊装生产材料的重要设备,因为生产中频繁使用,大吊钩动滑轮磨损掉牙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备件消耗。职工修旧利废的这种方式,年降耗可达到15万元。
几名维护班职工将老旧吊钩动滑轮组拆卸下来,围在一起,对如何开启钩头修改工作紧张地研讨着。有些废旧备件的某些部位肯定是报废了,但是每个备件损坏的部位不一样,让大家有了拼装的想法。把能用的备件拆下来,互换装配,大家有效配合,拆卸零散部件、更换轴承、打磨、注润滑油……职工亲手制作以往外委加工的隔离环。
付出总有回报。4名职工紧张地忙碌着。在2天的时间里,4个废旧的天车吊钩经过精心修复和组装,变成了2个又能派上用场的崭新吊钩,节省费用4万余元。该班组维护班长王猛说:“大家看着自己精心组装,又重新用到天车的吊钩,高兴坏了。降低备件消耗,就得动脑筋想办法。”
给管道做“保健”——
节约外委费用6万元
当职工站在离地面20多米、毫无遮掩的高空管路上焊接,高温成为巨大挑战。
近日,为节省外委费用,首钢通钢能源事业部燃气作业区职工对以往外委的煤气管道进行自营修复。这是一段去往机电修造公司方向的老煤气管线,截止到目前,这条管路已经运行了8年之久。因为雨水和厂房房檐板水冲刷,以及管道内沉积物极易造成管路腐蚀,每年公司都会对管路进行维护。今年,有一处约50米的管段已无法焊补,必须进行更换。以往,这种大型作业都是外委施工。为了节省费用,该公司能源事业部职工勇挑重担,集结检修力量,制订详细周密的更换方案和安全措施。
职工们将55米长的管道分成两段,做防腐处理、搭建作业平台、检查操作阀门;高空作业,安全教育、技术交底,一场大战拉开序幕……
热,给操作增加了巨大难度;高空,让检修举步维艰。炙热烘烤着脸庞,汗水浸透工装。热得不行了,在管道上大口大口地灌点水;累了,就在管道上歇一会……
所有的焊口一一焊接完成。在大家4天的拼抢下,此次管道更换工作顺利完成,保障了冶金区煤气管网安全顺畅,节约外委费用6万余元。
紧急抢修治“隐疾”——
省下设备采购资金44万元
近日,首钢通钢35兆瓦发电工程进入调试攻坚阶段,成功并网发电设备稳定运行至关重要。6月8日,通过检测发现,兰桥电网数据发生故障,上传信号无法完成,影响35兆瓦并网发电工作。
由于该并网数据通信系统设备厂家已经停止生产该型设备,更换新系统需要投入44万元购买设备,在时间上也无法保障正常并网要求。危急时刻,马增毅冲锋在前,与时间赛跑。为了保障并网发电进度,他和其他技术人员通力配合,全力组织抢修。马增毅作为首钢通钢的能工巧匠,在降本增效的舞台上,马增毅默默耕耘,勤俭付出,带动着大家勇往直前。
了解电器元件工作原理、分析设备工作状态、查找故障原因、找到四路控制单元故障点、采取备件替代、反复测试安装……马增毅接到任务后一刻未停。
工匠精神,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熠熠生辉。
8个小时的紧急抢修,为首钢通钢节省设备采购资金44万元,同时为35兆瓦发电工程能够成功并网,实施发电调试提供了保障。
降耗需要行动,也需要智慧,更需要大胆的创意和不断的突破。克服“潜力挖尽,指标到顶”的思想,用行动说话,用成果检测,用事实验证。首钢通钢员工相信,只要全员上下齐动,吨钢降本300元不是梦,终将梦想成真!
《中国冶金报》(2020年07月14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