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轧厂棒三热轧车间,一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微改善”让员工纷纷上头,没有大张旗鼓地动员会,也没有动辄百万的改造预算,车间从“人人都能提一嘴”的小建议入手,发动全员当起“改善达人”。
没想到,这些来自一线的“土办法”“巧心思”,竟成了提升效率、保障安全的“金钥匙”,让车间现场面貌焕然一新。
脑洞大开 生产线秒变“创意市集”
“把扳手挂在离操作台近的地方,换一次工具能少走三步!”“给输送链装个调速按钮,空转时就能省电”……活动刚开始,大家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让这些“灵光乍现”有效落地,车间想出不少实招。譬如,在生产线旁摆着醒目的“金点子建议箱”,午休时班组长带头开“吐槽大会”,还上线了“改善直通车”群聊,大家拍个照、说句话就能提交建议。
“以前觉得精益管理和自己关系不大,现在发现连喝水杯怎么摆都能提建议!”主操小王笑着说。因为“微改善”活动不设门槛,不管是调整设备参数,还是优化地面标识,只要能让工作更顺手,统统照单全收。短短一个月,车间就收到80多条建议,连班组休息室的微波炉摆放位置都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
你说我做 好点子秒变“实用神器”
这么多建议怎么落地?车间组建了由技术骨干、老技工组成的“评审团”,拿着笔记本、卷尺到现场验证。操作工提出的调整坯料输送链节奏建议,经过三天测试,每天能省下15度电;维修组优化的轧辊更换流程,将换辊时间缩短到10分钟。
一些“小手术”很快在车间铺开。地面容易打滑的区域铺上防滑垫,光线昏暗的角落装上LED灯,水泵轴承旁新装了智能监测装置。“现在设备有点风吹草动,系统就会报警,再也不用靠耳朵听了!”点检工老陈指着新设备直点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小建议真能解决大问题!
有奖有评 持续改善成“车间日常”
为了让“微改善”不停歇,车间玩起了“积分兑换”奖励。采纳一条建议积10分,攒够分数能换保温杯、工具箱。每月还会举办“改善达人”评奖会,让提出好建议的员工上台领奖、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车间把改善建议纳入班组考核,形成“提出-评估-落实-反馈”的闭环管理。
如今在棒三热轧车间,“今天你改善了吗?”成了职工工间的新问候语。
“以前设备出问题等着修,现在大家发现螺丝松了都会主动上报。”车间主任主任感慨道。这种全员参与的改善活动,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更让大家找到了当“车间主人”的感觉。未来,车间还计划建立更多的改善平台,让更多“金点子”变成实实在在的“金豆子”。(晏丽、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