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兆龙
今年初以来,鞍钢集团本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传承千年的“兰台精神”为文化引领与内在动力,将档案管理深度融入企业创新体系,全面推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与转型升级,构建起与鞍钢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相匹配的智慧档案工作新格局。
通过构建智慧档案体系、深化数据价值挖掘、创新服务保障机制三大举措,本钢着力让沉睡的档案资源焕发新生,成功激活历史积淀,赋能企业未来。曾经的库藏资料,如今正活起来、动起来,转化为解码本钢历史基因、照亮创新发展之路的智慧明灯,为本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深厚的动能。
“兰台”这一承载中华文明档案智慧的文化符号,助力本钢完美诠释了传统文化如何与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合,展现了新时代“兰台人”的使命与担当。
管理体系日臻完善,激发档案工作内生动力。目前,本钢档案管理工作已构建起“制度为基、考核为纲、人才为本”的立体化管理体系。该公司通过制、修订《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档案管理规定》等制度,形成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建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和档案分类检查考评机制,将档案管理纳入专业考核;实施“档案故事人人讲”“档案业务赋能”等管理提升行动,激发广大档案工作者“重档案、学业务”的热情。
2024年至今,本钢验收重点工程项目档案35项3122卷,对涉及鞍钢本钢重组、退休人员社会化等重点改革项目3项7类388件档案进行补充完善,完成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和中华版本普查,对该公司5.86万卷646万页在职职工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档案资源高效利用。其中,《本钢集团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研究》课题获评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铁企业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10年)创新成果一等奖。
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充分释放档案服务价值。近年来,随着本钢改革发展、战略转型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效能,使档案工作逐步融入企业核心业务,助力决策支持与风险防控,成为摆在本钢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为不断适应本钢战略发展需求,本钢档案管理部门持续加强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从业务职能和专项工作入手,本钢细化归档范围及归档要求,跟踪落实重大归档事项,促进各类档案材料应归尽归;推行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减轻业务人员归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开展档案资源建设课题攻关,征集档案资源建设意见建议,推广档案资源建设典型案例;通过存量档案数字化倒查档案整理质量,推动档案整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围绕中心工作和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大局,提供及时高效的档案利用服务,持续输出组织机构沿革、职工调转录用等专题编研和档案利用典型案例等成果性材料;制订服务公约,践行档案利用服务“五星标准”,畅通服务评价渠道,不断提升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为管理决策和职工群众个人事项办理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依据。
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档案工作转型升级。本钢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早在2011年,本钢就启动了档案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到2016年,本钢被国家档案局确定为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第一批试点单位。
在此基础上,本钢持续深化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档案管理系统功能,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接连取得新突破:2018年,《两化融合环境下的企业集团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建设》获得全国企业档案工作管理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2020年10月10日,本钢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项目通过验收,成为辽宁省首家通过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验收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包括业务链检索等方式在内的多元立体检索方式,探索了电子文件异地应用级容灾备份”等创新点受到验收组专家高度肯定;2024年,经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国家档案局批准,本钢参与编制的《ERP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正式发布,并于2025年2月1日实施;多次接待辽宁省外企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业务交流活动,切实履行了面向档案行业全面推广试点成果的国资央企责任担当。
“兰台”筑梦,档案留痕。多年来,本钢档案管理工作始终坚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初心,以创新驱动转型,用数字赋能发展,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书写着档案人的时代答卷。面向未来,本钢将持续推动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转型升级,让档案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大局,让钢铁记忆永续传承。
《中国冶金报》(2025年09月09日 03版三版)